旅游规划5A提升范本
——苏州吴中太湖
委托客户:(原)苏州市吴中区旅游局
规划年份:2011年
规划范围:以太湖度假区核心区域为主体,联合东山、穹窿山和旺山景区,总面积21.5平方公里。
核心诉求:为融入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吴中区根据江苏省“旅游强省”和苏州市“旅游强市”发展战略,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予以培育,力求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吴中太湖”旅游品牌、品质和整体竞争力,推动整个吴中区产业增长和转型升级。
规划成效:自2011年3月介入吴中太湖项目,历时近两年,2013年1月,吴中太湖旅游区摘得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桂冠,成为全国第一家多景区成功联创的面积最大的5A级旅游景区。
2014年,景区游客量达850万人次,是品牌创建前游客量的2倍;旅游综合收入则由2011年的步道20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50多亿元。
5A景区成功创建以来,旅游区的游客满意度每年均保持在98%以上,市场对旅游区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也持续高幅扬升,吴中太湖旅游产业由此进入快速发展轨道,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在太湖旅游区品牌带领下,正式进入大太湖旅游新时代。
我院开创的“多区联创、舍块取点、文化串联、游线贯通”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策略,成为多景区联创5A的圭臬。《苏州吴中太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方案》所开创的5A提升模式,为吴中所认可,为业内人士所称道,并得到国家旅游局(现更名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充分肯定,被誉为规划界的“吴中范本”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规划背景:
形象遮蔽严重
太湖周边各城市旅游同质化严重,吴中太湖旅游品牌相对暗弱。一曲《太湖美》唱响无锡太湖品牌,使其长期处于太湖旅游的垄断地位;环太湖旅游经济圈、滨湖新城。中华恐龙园使常州跻身太湖旅游大战强势阵营;以太湖山水、园林遗迹为核心资源的湖州、也正在积极通过太湖谋求更大的旅游发展空间,实现从“苕溪时代”向“太湖时代”的跨越。坐拥太湖3/5湖面和湖畔最多山峰、绝美湖岛、秀美山村、经典园林的苏州吴中太湖,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路在何方?
吴中太湖,山、水、岛、园、村等各类景区多大20余处,景点星罗棋布,可谓群星璀璨,然而有星星无月亮,分散而不成规模,不成体系,更没有形成“旅游+”业态和全产业链条,恰如朔日不见皓月,没有龙头项目,难成群星拱月、日月同辉之势,极不利于旅游可持续发展。
太湖度假区核心区、穹窿山、东山、旺山四大片区各自有独立的主题,但更像是自说自话,没有统一引领各景区的“魂”,亦即文化不统一、没有串联。不提炼出统一的文化主题,景区联创5A的路子就走不通。
规划区内各景区跨香山、东山、木渎、临湖四个街道乡镇,在管理体制上各自为战,这是旅游区后续健康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项目关键:
吴中太湖旅游资源优良,遗憾的是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大品牌。苏州旅游虽然走在国内前列,但长期以来独赖“苏州园林”品牌支撑,在日益多样化的旅游市场需求面前已显瓶颈,需要突破。5A创建不只为挂牌,更重要的是旅游品质的升级和产业的转型、效益的提高。苏州吴中太湖创建5A,既是自身品质、品牌升级的需要,也是苏州“西育太湖”的战略突破,大太湖需要大5A,创5A是吴中太湖必由之路,也是突破之路,更是发展之路。
确立龙头项目。立足吴中太湖旅游资源,以华东和长三角经济发达区域旅游市场为主导,参照旅游拓展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因地制宜植入“吃、住、行、游、购、娱”休闲旅游因子,重点打造以太湖夜游水街和冰雪体验乐园项目为依托的度假旅游目的地。
确立集群优势。太湖区域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与村落、风光与风物、历史与文化荟萃于吴中旅游区,其核心优势非一地、非一景、更非一物,而是以太湖为核心形成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集群,其关键正是在于这些元素的组合优势,或曰综合优势。
确立景区体系。在旅游区“原味的太湖·浓缩的江南”的主题形象定位下,规划对区域内景区和项目进行了综合梳理,并预测了其提升空间,最终确立各片区发展定位和形象定位。
分区 | 发展定位 | 形象定位 |
度假区核心区 | 国内外滨湖休闲度假胜地 | 原味太湖·度假天堂 |
东山 | 江南乡村茶文化休闲体验胜地 | 原味乡野·风情茶韵 |
穹窿山 | 经世智慧第一山 | 原味兵法·智慧之巅 |
旺山 | 乡村主题高端休闲体验胜地 | 原味中国年·旺福养生园 |
突破“水”的界限。旅游区广阔的水域面积、210公里长的线路、众多的旅游赏节点(9个核心景点),为了实现各个节点合理的线路串联,规划大胆突破“水”的界限,创造性地设计了“水路串联”游线,并在交通设施上采用观光巴士、公交车、水陆两栖巴士、游船、自行车等组合式的立体化交通方式。同时,对旅游区内的停车场、停靠站、换乘站、游船码头、自行车租赁处等各类交通节点以人本化思维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布局。
突破区域界限。多头管理,体制不顺,是国内旅游景区的通病,吴中太湖旅游区也不例外。对此,规划要求吴中政府理顺管理体制,统一管理,统一招商,统一形象,统一运营,并立足于乡村旅游资源的原生性,实施“两个结合”,即城旅结合和村旅结合,推进“城、村、旅”三位一体的复合式协调发展。
突破板块界限。考虑到创建区面积过大、非游赏区域过多,且景区与居民区混杂的现状,采取“舍块取点、适当隔离”的策略,对各大片区的景点冲新取舍,或适当遮蔽,从而是旅游区不受板块划分影响。
突破季节性屏障。考虑到季节瓶颈、昼夜条件等问题,规划设计适应冬季旅游乃至反季节性旅游的项目体系。